首页 报道

自信、剛毅、從容、堅定 | 伍雋雄:建立拯救生命的對話

在疾病造成器官不可逆的損傷後,移植則為病人提供了巨大的生存希望。安省現在大約有1,400人在等待拯救生命的器官移植,這是他們唯一的治療選擇。每3天就會有人因為無法及時接受移植而死亡。

器官移植(或捐贈)分為三種:活體捐贈,指一個人向另一人捐贈某個或部分器官,通常是一顆腎或一部份肝臟。死者(器官)捐贈是有人突然死亡,親屬同意捐贈死者的器官,包括心臟、肝、腎、胰、肺、小腸或胃。還有就是組織捐贈,也是在死亡後進行的,可以捐的組織包括角膜、心臟膜、骨和皮。

人們可通過以上三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來接受「移植」。

日前多倫多知名企業家、社會活動家伍雋雄(Justin Poy)接受Apple Podcasts節目主持人Candice Coghlan的訪談,與聽眾分享作為接受「在生(活體)器官移植」的受捐者成長經歷、心理健康、復原力及患有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理念。

節目中,伍雋雄首先簡單地介紹自己:他出生在多倫多,在此讀大學,畢業後經營自己的公司。結過婚,有兩個來自前一次婚姻的女兒,還有一個8歲的兒子。接下來他講述了自己如何開始發病,並接受多種類型的腎臟替代療法,包括三次腎臟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

伍雋雄的傳奇故事

大多數認識Justin的人都知道,他從來不詳細談論他的私生活。今年早些時候,Justin在社交媒體Linked In上發文稱,決定挺身而出說出自己的故事,是因為80年代早期來自SickKids的透析倖存者中,他是少數還活著的人,如果不分享自己的故事,不建立可以拯救他人生命的對話,那就太自私了。他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喚醒更多人。

(美麗的母親擁抱著開心的Justin,「你將會有怎樣的人生」?!)

10歲之前的Justin原本和兄弟一樣,聰明、漂亮、乖巧、健康。不幸的是,在他10歲那年因為免疫系統疾病造成腎臟衰竭。13歲時,小小的Justin接受了第一次救命的腎臟移植,通常(活體)移植的腎臟可以工作12年至20年,Justin第一次移植的腎臟壽命在1990年結束。

(年香港到廣州的火車上和兄弟一起,健康可愛的Justin(左),此次旅途因病造成腎臟衰竭。)

2000年,Justin等到了第二次腎臟移植的機會。他親眼目睹了器官移植為有需要的人帶來的新生活、新希望,也看到了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名單不斷增加,而捐助者群體卻沒有同步增長。

能夠等到可以跟自己配對的可移植器官並不容易。Justin說,等待中的每一年都顯得那麼漫長,特別是當健康受到挑戰時,一年的時間就像一生一樣。但10歲那年的經歷,讓他瞭解到必須接受這將是自己一段不同的人生旅程。

2008年,Justin接受第三次腎臟移植,這一次的捐贈者是他的母親。

慢性疾病考驗的不僅是患者本人,還有他的家人。全家人的生活方式都受到影響,所以心理健康對病人來說極其重要。這一點上伍雋雄有自己獨到的感受與觀點。他說自己很早熟,很小的時候就擔心自己的病情對周圍其他人產生負面影響,雖然媽媽總是把他照顧的很好,但他腦子裡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因為還有兩個兄弟,他們也需要媽媽。

第二次移植失敗後,醫生問伍雋雄有沒有家族成員可以捐腎給他?對此Justin說,他很抗拒。當時年近七旬的母親表達了希望將自己的腎臟移植給他的想法:「我已經完成了我這一生許多想做的事情,而這件事是我一直想而還沒做的。」Justin經過很長時間考慮是否要接受母親的捐贈,畢竟她也有自己的家庭、工作、生活及其他兒女。一個月深思之後,Justin接受了母親的腎臟移植。

這位偉大的母親,是加拿大史上第一位亞裔參議員利德惠(Vivienne Poy)博士。(編者按:當時反對聲眾,利德惠只說一句「我是母親」,而在和她提到Justin的受訪時,她回答"Wish I can do more"。)

(justin和他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腎臟替代療法,有時是透析,有時需移植,伍雋雄說,如果什麼都不做地在那裡等待治療,我無法想像生活被擱置多年,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怎麼可能自然而然地發生?而且說實話,有些人在接受移植後甚至不覺得這是一種新生。

作為慢性病患者,長期對抗疾病的Justin說,很小時候他就意識到,像個孩子一樣打發乏味的生活對成長並沒有幫助。他接受了一個事實,疾病會持續幾十年,並陪伴自己終生。上帝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打開一扇窗,雖然自己不能在同一件事上與自己的兄弟或者別的孩子競爭,但可以做其他一切自己喜歡的事情。

Justin坦率地表示,有人從來沒有工作過,或者說沒有好好生活過。所有的治療都可以很好的管理,這注定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因此而停止我們的追求。無論處於生命旅程的哪個階段,我都珍惜每一天,像普通人一樣在生活、事業上正常發展。

「我現在可能會做一些和我的兄弟完全不同的事情,我認為這樣很好,可以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母親捐贈的腎臟早已停止工作,伍雋雄又開始持續的透析。由於長期服用藥物,15年前曾發現患了癌症,Justin給自己打氣,我已經經歷過這些,那就重新再來一次。不畏疾病,活得更輕鬆、更明亮、更自我,是Apple Podcasts節目主持人CandiceCoghlan對Justin的評價。

正是這種不服輸的個性賦予伍雋雄以特殊的男子漢魅力。在各種慈善場合或社區舞台,經常看到他活躍的身影:自信、剛毅、從容、堅定。

(Justin的笑容充滿陽光)

華人面臨更漫長的等待

加拿大器官替代登記冊(CORR)匯總了2022年全國器官移植、候補名單和捐贈者的數據。這一年共進行了2,936例器官移植;20%使用活體供體器官,其中52%來自親屬捐獻。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共有3,777名人在等待接受移植的名單上,其中39%的人在等待期間死亡。

移植的成功取決於找到合適匹配的器官和組織,捐贈者和接受者必須具有相似的生物特質,這就是為甚麼合適匹配器官組織通常都來自家庭成員或相同種族。多倫多華人社群等候腎移植的時間長達八年。

成立於2001年的加拿大捐贈及移植委員會曾在2005年做過一份調查報告,專門探討華人對器官移植的觀念。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過去對(器官)捐贈知之不多,很多人甚至是在接受採訪時才第一次聽到三種(器官)捐贈方式。

調查報告顯示,華人不太考慮捐贈和移植,是因為缺乏對稱信息。比如到什麼地方去捐獻,什麼機構登記,哪裡可獲得相關數據等。雖然某些傳統信念不利於捐贈,但這不是困擾華人的主要障礙,對捐贈(器官)後的健康和安全擔憂才是。調查中,大多數華人都表達了對捐贈者的尊敬,認為他/她們深富同情心,慷慨無私且勇敢。

而表示可以捐獻的人認為自己會對捐贈設置限度。一些人說,他們不想在健康的時候捐贈某一身體部位。但絕大多數受訪華人表示,如果有需要,他們會接受器官移植。

所以在華人社群裡,以教育和宣傳推廣器官捐贈是非常重要的。安省有專門接受器官移植登記網站:https://beadonor.ca/,首頁視頻能看到伍雋雄講述自己的故事,非常感人,建議一看。

「每個傷疤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故事,代表著一種強大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每一個器官捐贈者和受贈者都將面臨一段不同凡響的旅程。」但學會欣賞每一天,過去可以做的,現在還是可以再做,這是Justin帶給我們的啟示。

登錄https://podcasts.apple.com/ca/podcast/living-transplant/id1534633361收聽伍雋雄的分享故事,瞭解更多有關移植的社會信息。

分享到:
来源 加中時報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加中时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