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兔子是如何成為復活節象徵的

復活節是北美的一個重要節日,它的到來通常意味著春天來臨,萬物復甦。這個節日源於基督教。據《聖經新約》的講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復活,人們為了慶祝這一神跡開始舉辦慶祝活動。然而有一個形象卻悄然成為了這一節日的流行標誌——復活節兔子。這個毛茸茸的小傢伙是如何從聖經之外走進復活節傳統,並在現代世界中變成了復活節的重要象徵的?這背後有一段有趣的文化演變歷程。

復活節的宗教根源與兔子的缺席

復活節(Easter)作為基督教的核心節日,其象徵意義為新生與救贖。有趣的是,若翻閱聖經,你會發現耶穌的復活故事中,並沒有任何關於兔子與復活節聯繫的記載。

然而,在中世紀的宗教藝術作品中,兔子卻經常出現在神聖場景中。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提香(Titian)的多幅聖母子畫作中,常能看到溫順的兔子安靜地棲息於聖母瑪利亞和嬰兒耶穌的腳邊。在這些畫作中,兔子顯示出柔和、安寧的特質,是純潔和生育能力的象徵,暗示著生命的延續與繁衍。

另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阿爾佈雷希特·丟勒(Albrecht Durer)在1502年創作了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畫《年輕的野兔》,這幅畫中的兔子後來成為復活節兔的原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巧克力兔的模特。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何一個聖經中從未提及的生物,卻能在宗教藝術中佔有一席之地,並最終成為復活節的標誌性形象?

兔子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徵意義

答案或許要追溯到基督教誕生之前的歐洲古老文化。在凱爾特人的傳統中,兔子因其驚人的繁殖能力而被視為多產和生命力的象徵。凱爾特女神奧斯塔拉(Eostre)——據說現代英語中的"Easter"一詞正源於她的名字——常與兔子和雞蛋這兩個象徵生育力和新生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

在日耳曼民間傳說中,也有關於「奧斯塔拉的兔子」的故事,講述的是一隻小鳥因翅膀受傷無法飛行,被善良的女神奧斯塔拉變成了兔子,但它仍保留著下蛋的能力。這一傳說大概也是關於復活節兔子為何會提著一籃子彩蛋的最佳解釋。

夜空中的天兔座(Lepus)也為兔子增添了神秘色彩。古希臘神話中,天兔座被描述為永遠被獵戶座追逐的兔子,象徵著生命與死亡的永恆循環。巧的是中國古代也有「玉兔搗藥」的傳說,廣寒宮裡的兔子不停地為長生不老藥勞作。這些傳說都體現了兔子作為生命和再生象徵的文化地位。

歐洲鄉村地區,兔子在早春季節非常活躍,繁殖能力超強,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其與春天的到來、大地復甦聯繫起來。在基督教傳入歐洲並與當地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這種象徵意義被巧妙地融合進了復活節的慶祝活動中。

近現代文化中的兔子形象

十九世紀的歐洲,特別是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復活節兔子(Osterhase)的傳統已經相當普及。父母們會告訴孩子,如果他們表現得好,復活節兔子就會在復活節前夜帶著彩蛋來造訪,就像聖誕老人會給乖孩子帶來聖誕禮物一樣。然後孩子們會用帽子或籃子加上裝飾物做一個漂亮的「兔子窩」,放在家中的某個角落,期待第二天早晨發現兔子留下的禮物。

英語中有個詞叫「三月兔」(March Hare),指的是三月期間因發情而表現瘋狂的兔子,後來演變為形容極度古怪或不理性行為的習語,被廣泛用於文學和日常表達中。這個形象在十九世紀英國小說家路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得到了生動詮釋。書中的三月兔與瘋帽子和睡鼠一起舉辦「瘋狂茶會」,以其古怪和喜怒無常的行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部小說還貢獻了另一個英語成語:down the rabbit hole。字面意義是進到兔子洞裡,寓意為刨根究底,徹底搞清楚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這本著作進一步豐富了兔子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徵內涵,為其增添了一絲活潑、不羈和冒險探索的色彩。

維多利亞時代的明信片和裝飾品上,復活節兔子形象開始普及。隨著德國移民將這傳統帶到北美,復活節兔子逐漸成為北美復活節慶祝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1890年代,德國糖果製造商開始生產巧克力兔子,使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現代商業化社會中的兔子主題

步入二十世紀,隨著商業化程度的提高和世俗化趨勢的加強,復活節慶祝活動中的宗教元素逐漸淡化,而以兔子為中心的娛樂活動則日益突出。復活節彩蛋尋找活動成為許多西方國家兒童最期待的節日活動之一。白宮自1878年起舉辦的年度復活節彩蛋滾動活動,更是將這一傳統推向了新高度。

紐約的復活節帽子遊行(Easter Bonnet Parade)始於19世紀70年代並延續至今,這一天人們盛裝打扮,以各種爭奇鬥艷的帽子奪人眼球,其中不乏各種兔子主題的服飾。

現代媒體和流行文化進一步鞏固了兔子作為復活節象徵的地位。從經典的童話繪本《彼得兔》到好萊塢電影《霍普》,從超市貨架上的復活節兔子裝飾品到社交媒體上的復活節兔子濾鏡,這一形象已深深植入現代人的節日記憶。

對於今天的許多孩子來說,復活節首先意味著彩蛋尋找遊戲、巧克力兔子和復活節籃子,其宗教內涵反而成了次要的部分。

兔子的世俗勝利

復活節兔子的文化演變過程,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會從宗教中心主義向世俗多元主義的轉變。一個原本與基督教教義毫無關聯的形象,通過與前基督教傳統的融合,再經過藝術、文學和商業的層層加工,最終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節日的標誌性象徵。

雖然現代復活節慶祝活動中的商業元素有時會遮蔽其宗教內涵,但也不可否認,復活節兔子傳統為這一古老節日注入了活力和趣味,讓不同信仰背景的人們都能參與其中。正如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所言:「萬物皆變,無物消亡。」復活節兔子的故事,正是文化符號如何在時間長河中不斷演變、重塑自身的生動例證。無論是作為宗教藝術中純潔的象徵,還是現代節日中歡樂的使者,復活節兔子都以其獨特方式,詮釋著人類對生命、新生與希望的永恆嚮往。

Nancy Ma,Local Journalism Initiative Reporter

分享到:
来源 安妮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加中时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