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英語怎麼學之—文化意識培養

    照片源於《老友記》電視劇截圖

語言學習是一項長期和深遠的旅程,彷彿對一片海洋的探索,詞彙和語法只是海面的冰山。真正支撐語言的,是深藏於水下的文化底蘊、思維模式和社會習俗。正如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言:「語言是文化的嚮導,引領社會走向不同的現實認知。」

對於英語學習者而言,只專注於背誦單詞、記憶語法,卻忽略了英語國家的文化底蘊,便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難以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的精髓。想要真正學好英語,必須有意識地融入文化元素,從而達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走出教科書的局限

大多數英語學習者的旅程始於教科書、單詞本和語法手冊,這些工具固然重要,卻往往只傳遞了語言的「骨架」而非其「血肉」。真正生動的語言學習,需要我們主動走出教材的局限,擁抱英語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電影、電視劇、播客和音樂是瞭解英語文化最直接的窗口。以美劇《老友記》(Friends)為例,這部風靡全球的情景喜劇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寶庫,更是美國90年代文化的微縮景觀。劇中六位主角在中央公園咖啡館的閒聊,展現了美國人特有的幽默感和社交方式;感恩節特輯則生動呈現了這一美國重要節日的慶祝傳統;角色們對各種社會話題的討論,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

相比教科書中刻板的對話練習,這類真實的語言環境能讓學習者自然地接觸到俚語、習語、文化典故和非語言交流方式。當你理解了為什麼羅斯大喊"We were on a break!"會引發全場笑聲,或者明白"I'll be there for you"這句主題曲歌詞在美國友情文化中的深層含義,你的英語理解就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字面翻譯,觸及了語言背後的文化靈魂。

文學作品:文化密碼的寶庫

詩歌、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是文化精髓的結晶。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是英語文學的豐碑,更是理解英國歷史文化和西方思維方式的鑰匙。例如,哈姆雷特的那句著名獨白「生存還是毀滅」(To be,or not to be),其蘊含的哲學思考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英語表達,成為西方存在主義思想的象徵。時至今日,這句獨白每天都在被無數人引用。如果沒有讀過《哈姆雷特》,很難在聽到或見到這句話時產生和母語者相同的深層感觸,就像一個學習中文的人,假如從來沒讀過《紅樓夢》,在聽到「這個妹妹我見過的」這句話時不會聯想到寶黛愛情一樣。

現當代的很多英美文學名著和電影,也包含著許多「梗」。比如"Down the rabbit hole"(刨根究底)這個成語就來自19世紀英國小說家劉易斯·卡羅的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

2006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年度人物》(Man of the Year)中,主角說了這樣一句話:「政客和尿片都得經常更換,原因是一樣的。」許多人曾誤以為這句名言出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因為其幽默辛辣的風格和吐溫很像,後經媒體考證並非如此。無論如何,如果不瞭解美國的政治選舉制度,很難體會這句話的精彩之處。

美國現代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也常常被美加名流引用。美國前總統拜登2008年出版的自傳標題Promises to Keep《信守諾言》即出自弗羅斯特的名作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邊小駐》)。2000年加拿大前總理老特魯多的葬禮上,其子小特魯多也曾引用過這首詩。

瞭解這些名著和文化背景,能讓學習者在遇到類似表達時立即產生豐富的聯想,而非僅停留在字面理解層面。

社會習俗:語言表達的隱形規則

語言交流不僅是信息傳遞,更是社交行為。英語國家特有的社交禮儀和習俗,直接塑造了語言的使用方式。

■禮貌用語:不僅是形式,更是文化

在英語國家,"please"和"thank you"的頻繁使用不僅是禮節問題,更反映了對個人空間和選擇權的尊重。即使是對服務人員提出的小要求,也需要加上"please";即使是對方只是履行職責,也會真誠地說"thank you"。這種看似繁複的禮貌用語,體現了西方文化中「每次服務都是一種選擇,而非義務」的理念。

相比之下,東方傳統文化更注重每個人在一個團體中的位置和彼此關係,親近關係間可能省略這些禮貌用語,因為過度使用反而可能被視為疏遠和生分。瞭解這一文化差異,有助於英語學習者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因禮儀問題造成誤會。

■直接與間接:交流方式的文化偏好

英語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往往推崇直接、清晰的溝通方式。在商業談判或學術討論中,直接表達異議和批評被視為專業和效率的表現。而在許多亞洲文化中,包括中國,人們傾向於採用更間接的方式表達不同意見,以維護和諧與「面子」。

例如,當不同意對方觀點時,英語母語者可能直接說"I disagree with your point",而非英語母語者可能說"Your idea is interesting,but have you considered."。這種表達方式的差異源於文化價值觀的不同,理解這些差異可以幫助學習者在跨文化交流中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冒犯或誤解。

實踐方法:將文化融入語言學習

瞭解語言與文化的緊密聯繫後,如何將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英語學習過程呢?以下是幾個實用策略:

主題式學習:選擇感興趣的文化主題(如美國棒球、英國下午茶、加拿大原住民文化等),通過相關閱讀材料、視頻和播客深入瞭解,學習相關詞彙和表達方式。

節日體驗:跟隨英美國家節日節奏,瞭解復活節、感恩節、聖誕節等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慶祝方式,參與相關活動,感受文化氛圍。

跨文化對比:有意識地比較中西方文化在特定情境下的差異,如餐桌禮儀、送禮習慣、交際方式等,理解這些差異如何影響語言表達。

語言學習是一段跨越文化鴻溝的旅程。當我們超越詞彙和語法的機械記憶,開始關注語言背後的文化脈絡、思維模式和社會習俗時,英語不再是冰冷的符號系統,而成為瞭解另一種世界觀的窗口。通過有意識地培養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英語學習者能夠真正實現語言與文化的雙重掌握,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餘。

在強調多元和包容的今天,精通一門語言不僅意味著能夠準確表達,更意味著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視角。當我們學會在語言中看到文化,在文化中理解語言時,我們的英語學習之旅才真正達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Nancy Ma,Local Journalism Initiative Reporter

分享到:
来源 安妮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加中时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