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不露红河谷
提到加拿大国人一定知道那首脍炙人口的加拿大民谣《红河谷》。虽然加拿大人未必了解“红河谷”,但在中国人对加拿大的认知中,曲调优美略带哀愁的“红河谷”绝对算加拿大的文化符号。
多伦多红河
咱先介绍一下“红河谷”这首歌。据百度百科介绍,《红河谷》这首歌是流传在加拿大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了,显然,这里提到的垦荒种地的移民是指早期英国移民。问题来了,红河谷究竟在哪里?
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是指流经北美洲中部的红河北段流域,涵盖曼尼托巴省的南部,北达科塔州的东北部和明尼苏达州的西北部。这个平坦、肥沃的河谷,原先由大不列颠殖民者统辖,称作红河殖民地(Red River Colony)。1818年美国和退守至加拿大的英国殖民政府签署条约,将北纬49度线定为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线,一直向西延伸到落基山,后来又延伸到太平洋,从此,红河谷大部分属于美国,只有温尼伯及其以南的一小段留在加拿大境内。而这一小段红河谷,正是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歌中地。
本来《红河谷》这首歌跟多伦多没有半毛钱关系,可是偏偏我们这里也有一条红河(Rouge River),这让我们这颗小文艺心有了点依托之情,权且把这条红河想像成歌中的红河吧。
一条值得推荐的步道
家住安大略,最不缺的就是水。不说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湖泊,只溪水(Creek)在很多社区或路边轻易就可以看到。渔人村有条健跑步径非常好,起点就在渔人村Main Street的街口,一路穿过林荫,越过溪流,过Kennedy 大道和McCowan大道继续向东南方向延伸而去。我们每周的健跑都会选择这条步径,因为止于McCowan,所以这些年过去了也不甚了解McCowan以东是什么样子,但是跑过的这一段路是绝对值得推荐的。
布鲁斯溪
一天无意中发现这个步径网评4.5颗星,是非常高的评价,让我吃了一惊。每次为了远足都要开车几十分钟去找所谓的省立或国家公园,其实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
以Carlton为界,北侧是著名的太好池塘(Toogood Pond),南侧是布鲁斯公园(Bruce Park),布鲁斯公园是以布鲁斯溪命名,而布鲁斯溪则是取名于Main 街上早期移民的布鲁斯磨坊。没错,早期移民通常会定居在溪流旁,依河修建磨坊,建造皮革厂,形成城市。这条布鲁斯溪就是万锦市的母亲河。
而布鲁斯溪是红河的支流,红河流域则是加拿大最早有原住民生活的地区,超过一万年。
红河,也叫胭脂河,红河谷(Rouge Valley),在易洛魁族人(Iroquois)中的原名是Katabokokonk。Rouge是法语,基于法国探险家路易斯·朱利埃特的地图绘制中的名字。红河发源于于列治文山的橡树岭,流经万锦市、士嘉堡及杜兰区的皮克灵和多伦多。红河也是多伦多市与皮克林(Pickering)的分界线。红河全长约250公里(155英里),是大多地区第二大河流。
那天突发奇想越过McCowan大道,沿着步径进入Milne Dam Conservation Park,继续享受鸟语花香之时,忽然听到隆隆的水声。顺着水声发出的方向走去,远远地看到一座铁索斜拉桥,很有些壮观。桥下是令人震憾的大坝。震憾的不仅仅是这座宽阔大坝的雄浑壮美和磅礴气势,更是因为离家不足10分钟车程我竟然不知道藏着这样绝美的景色。
这座水坝的功能是帮助大多伦多地区进行防洪。大多伦多地区有三座大坝,一座在唐河上,一座在汉伯河上,还有一座就在这里,红河之上。万锦市就是因为有了磨坊和大坝才兴起并发展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上了万锦市政府网站才红河上的这座斜拉桥去年9月才竣工使用,约142米长,主要的用途就是为步行者通过这条红河。原来万锦红河谷步道(Markham Rouge Valley Trail),是经过精心设计,穿过红河沿线原始自然环境,将Toogood Pond休闲区与Milne保护公园和红河公园相连。完全实现后,将提供超过25公里步道。
既然身边有这么好的步道,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重启后,或许新冠确诊人数会上升,为了安全,有空就在这里走走,向你保证,绝对不比任何一座省立公园的风景差,隆隆水声中,似乎可以听到红河谷悠扬的旋律。